迪庆州各族青少年“拥护核心 心向北京”(第三期)研学活动启动

迪庆 更新于:2025-08-07 13:36
  • 雨后天晴sunny


   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的痛点,始终牵动着千万家庭的心。

    8月4日,迪庆州第三期各族青少年研学团启程北京,52名藏、傈僳、纳西族学生将在8天行程中实地感受首都核心教育资源。

    这看似寻常的夏令营背后,藏着边疆教育突围的关键密码——当山区孩子还在为县城重点中学名额挤破头时,真正的教育公平已在实践层面突破地理限制。

    不同于普通游学团"景点打卡"模式,这趟研学专列处处体现政治智慧。在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修复体验课上,傈僳族女孩和藏族男孩配合完成青铜器纹样复原,这种跨民族协作的教学设计,比课堂上的民族团结口号生动百倍。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新增的清华参访环节,当藏族学生与清华附中创新班学生同组完成桥梁承重实验,教育资源的时空壁垒正在实验器材的碰撞中消解。

    云南日报社史馆的行程安排堪称神来之笔。当傈僳族学生看到1956年《云南日报》头版刊登的民族文字改革报道,报纸泛黄纸页与展厅电子屏形成时空对话。这种沉浸式媒介素养教育,让边疆青少年直观理解信息传播如何塑造民族认同。对比某些地方搞的民族团结宣传画比赛,这种让历史文物"说话"的教育手段显然更高明。

    西藏林芝的"格桑花计划"、内蒙古的"草原雏鹰工程"都在尝试类似路径。但迪庆模式的特殊价值在于,其研学成果转化机制已形成闭环。去年第二期学员建立的"雪山雏鹰"微信公众号,持续发布民族文化短视频,单条《傈僳火塘故事》播放量突破50万。这种由受教者向传播者的身份转换,或许才是铸牢共同体意识的最强载体。

    有个细节耐人寻味:研学团在天安门观看升旗时,组织方特意安排身高1.4米的学生站在前排。这个看似偶然的队列设计,实则是经过视觉心理测算的精心安排——当孩子们的视线与国旗上升轨迹形成15度仰角时,能最大化激发庄严感和归属感。教育创新的深度,有时就藏在这样的毫米级计算里。
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